江苏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徐州市为例毕业论文

 2021-04-19 10:04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徐州市的经济以持续、稳定、快速的步伐不断发展。由于经济的迅速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各种矛盾的滋生,尤其是城乡的收入、环境、社会福利的差距的拉大。城镇化是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社会现象,它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江苏徐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徐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但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影响了该市的城镇化的进程。徐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本论文着力于江苏省徐州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徐州市;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Xu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y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on the pace of the sustained,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as been coming up which produced all kind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As the gap widened,especially i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 the environment, social welfare.Urbanization leads to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opulation transferring to towns, make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increasing number of towns, it is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s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have been occured in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although the xuzhou city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ut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ideal effect which affecte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ity.Xuzhou city has a hu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affect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lso an inevitable difficult problem in real life.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oblem of urbanization research about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Xuzhou City;Urbanization;Transferring problem;Surplus of rural labor force

目录

摘 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江苏省徐州市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2.1.2 城镇化

2.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1.4 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2.2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3 江苏省徐州市城镇化概述

2.3.1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2.3.2 徐州市城镇化发展进程

2.4 江苏省徐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2.4.1 徐州市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2.4.2 徐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阶段

2.4.3 徐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2.5 城镇化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意义

第3章 江苏省徐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徐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城镇体系不甚合理,发展不平衡,阻碍转移进程

3.1.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年龄偏大

3.1.3 乡镇企业发展不足

3.1.4 工业化水平发展缓慢阻碍城镇化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1.5 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3.2 江苏省徐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农村劳动力本身

3.2.2 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

3.2.3 城镇完善水平

3.2.4 制度保障

第4章 江苏省徐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

4.2 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

4.3 完善制度保障维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3.1 完善户籍制度

4.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3.3 优化产结构调整

4.3.4 关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在2011年第一次超过农村地区,城镇化率高达51.27%,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达到一半以上。截止到2013年末,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 64.1%,城镇人口数量总计达到 5090.01万人,城镇空间结构已形成规模。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到 2015年,江苏省城镇化覆盖率要突破65%,其中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 75%以上,苏中、苏北分别达到 65%、60%以上,全省城镇化水平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准,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点时间段,也是苏南等条件较好的区域在发展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的时期,所以城镇化战略依然是江苏省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新时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科学的判断,这有利于江苏省推行城镇化战略获得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该报告系统、科学地明确了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量和总人口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截至2013年末,全国人口总数为1360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量共计73111万人,这一数值占总人口的比值达到53.7%,乡村人口62961万,占46.3%。全国就业人员总计76977万人,其中,选择在城镇就业的人员大约38240万人,占49.7%,农村就业人员38737万人,占50.3%。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了农业生产所需数量,当前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力剩余经济。从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到2013年11月1日为止,江苏省人口总数为7939.49 万人,城镇化率到目前为止已达到 64.1%,但距离发达国家高达 78%的城镇化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 年,江苏农村劳动力数量为2849.48万人,其中估计有超过1000万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大范围的转移会有巨大的影响。事实上,现在很多农民每年最多只有三个月用于农业上的工作,大部分农民每年有着大半年的时间处于停业状态。也因为如此,农民的收入很难得到增长,甚至还会下降。并且随着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这种矛盾也日益严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实现非农就业和向城镇转移。

表1.1 江苏省市、镇、乡村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份

总人口数(万)

城镇人口

乡村

人口数(万)

占总人口%

人口数(万)

占总人口%

人口数(万)

占总人口%

人口数(万)

占总人口%

2010

7869.34

4767.63

60.6

3012.38

38.3

1755.25

22.3

3101.71

39.4

2011

7898.80

4889.36

61.9

3095.45

39.2

1793.91

22.7

3009.44

38.1

2012

7919.98

4990.09

63.0

3160.07

39.9

1830.02

23.1

2929.89

37.0

2013

7939.49

5090.01

64.1

3223.43

40.6

1866.58

23.5

2849.48

35.9

1.1.2 研究意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已到达了一个新阶段。然而,资源不足这一基本矛盾在未来还将持续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不仅如此,目前我们面临的劳动力剩余和城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造成阻碍。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进行有效转移。然而目前我国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虽然每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都会到城市(镇)务工,但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的规模庞大,两者无法做到有效契合。江苏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排名和人口排名都比较靠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相应比较良好。虽然江苏省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部分地区滞后的农村发展速度、较低的城镇化覆盖率和偏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也不容乐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的相关城镇化数据显示,截止于2013年11月,江苏省总人口达到7939.49万人,城镇人口总计达到5090.01万人,当前阶段江苏的城镇化率达到64.1%,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 78%,相比欧美地区江苏还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江苏农村劳动力数量为2849.4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在1000万以上。从行业的分布情况来看,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服务业、工业和建筑业,原因是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较其他行业来说较大。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这将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战略并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于现阶段江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模式的研究颇丰,最为经典的即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其必然性;传统农业部门由于基本上没有资本投入,普遍存在着劳动力过剩;工业为了追求利益,会增加新资本和扩大生产规模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工农收入差距导致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托达罗则认为,成本收益比值和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和动力,而城乡工资差别的预期和城乡就业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际工资差距成为了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力,对于农民来说只要城市务工的收入超过他们自己内心的预期,就会引发转移。

  • 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研究

1975 年乔根森曾提出,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情况在农业部门不可能出现,同样剩余劳动也绝不可能低于实际工资,就算处于经济低迷中,劳动力的数量也和农业产品的产量成正比,他提出,人民在面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当农产品的数量符合索取渴望时就会停止,但对工业品却不是这样,一旦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业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向工业部门转换。从而可以得出,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关键点,消费需求拉动导致转移。斯达克提出,城乡收入差距、个人及家庭原因都会造成迁移,而迁移本身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群体的决策,迁移存在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收入的增加,一个是风险的降低。同时,斯达克也认为经济的发展、通信的进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促进城乡劳动力之间的流动。格瑞夫认为阻碍劳动力进入迁入地会带来经济损失,劳动力在迁入地的贡献很大,如刺激当地小企业的建立、加快创新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当地对于农民工的需求也是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之一。

  •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1885年,美国学者雷文斯坦对人口的迁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著名的人口流动 “推—拉”理论便来自于他的著作《移民的规律》。雷文斯坦指出,迁移具有一定的规律,迁移不等同于无秩序无目的的流动,迁移是由推力和拉力引起的,推力,即让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拉力即吸引一个人到另一个地方。博格概括出12个方面的推力因素和6个方面的拉力因素,产生推力的因素有收入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过剩引起的失业、资源的减少等;在迁出地,也存在拉力因素,诸如社交网的形成、对环境的熟悉、与家人的团圆等;相对而言,迁出地存在更多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影响因素有较好的生活环境、较高的工资收入、良好的经济水平等,而推力影响因素有婚姻、对环境不熟悉、就业困难等,相对而言迁入地则存在更多的拉力。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和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社会人、财、物资源重新分配,这一现象成为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林毅夫和李周认为经济的增长是由劳动资本密集产业相互置换促进的。胡永泰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我国劳动力的再配置所起作用占 37%-54%,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支持性的贡献,在1985-1993年,经济增长率为9.7%,其中1.2%是由劳动力的再配置引起的。从潘文卿的研究得出,在1979-1999年这一时间段,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结构变化这一要素所做的贡献占13.8%。李实通过收入函数的估算应运,认为劳动力转移除了增加劳动报酬率外,也促进了家庭中的其他劳动力报酬率的提高。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邓一鸣、龚玉泉和陈朔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但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还能间接促进城市的发展。刘社建、刘继兵等人认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会产生就业竞争大、交通堵塞等问题。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城市失业加剧及产生农民工违法犯罪现象。而有些学者如李实则认为,由农民工所引起的就业替代问题很小,这个比例仅占0.1%左右。在治安方面,蔡昉通过多地调查得出,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都遵纪守法。王午鼎认为,违法的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占比极小。总的来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了原有体制不适应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